?
怎樣了解
USB 3.0主要存在哪些影響因素?從USB 1.1的12Mbps升級到USB 2.0的480Mbps,提升幅度達到了40倍,而從USB 2.0標準升級到USB 3.0標準僅為10倍,但這10倍速度的提升卻有著很大的應用意義,既然USB 3.0的數據傳輸率達到了4.8Gbps,要遠遠高于其他傳輸標準,比如IEEE 1394的數據傳輸通常為400Mbps~3.2Gbps之間,而號稱“USB移動硬盤終結者”的新一代eSATA標準也僅有3Gbps的數據傳輸率。
?

實際上并非如此,因為IEEE 1394、eSATA有著自己的應用定位,IEEE 1394標準,它的最大數據傳輸速率為3.2Gbps,在速度上落后于USB 3.0,但提供了點對點傳輸功能,這樣不用依賴PC即可實現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。
同時支持同步和異步傳輸模式,可以連接63個設備,可以同時傳輸數字視頻及數字音頻信號,并且在采集和回錄過程中沒有信號損失,使得IEEE1394接口更加適合多媒體設備(如DV機、采集卡),這些都是USB 3.0標準無可比擬的。
總體來看IEEE 1394接口的應用更專業、更自由,不過正是由于這些專業性以及廠商的推廣力度不夠,IEEE 1394設備的普及度不高,通常是一個設備同時擁有IEEE 1394接口和USB接口。
對于eSATA標準,它實際上是SATA接口的擴展,也稱為外置式SATA接口,支持即插即用,但在功能上有很大的局限性,首先不支持供電功能,而且必須配合主板上的eSATA接口使用,這意味著無法擺脫PC的使用限制,一般只適合移動硬盤、便捷DVD光驅及電視盒等設備使用,對于時下流行的消費數碼電子設備,就顯得無用武之地了,因而在USB 3.0標準推出之后,eSATA是面臨競爭壓力最大的傳輸標準。
但仍然要注意,由于eSATA源自主板上的SATA芯片,所以具備了引導啟動功能,也就是說,電腦連接eSATA硬盤或eSATA光驅可以啟動系統,而這是USB硬盤、USB光驅實現起來比較麻煩的,這對于系統維護、服務器在DOS數據下進行數據交換及其重要,不過對于普通大眾來說,eSATA的地位和發展或許就此終結。